【引言】
七十载国企征程,初心如磐。在北京金隅集团成立70周年之际,这座承载首都产业升级使命的科技园区,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现代工业文明:当智能制造企业以"纳米级精度"追赶时代浪潮,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沉淀着科技的温度。第三期走近金隅程远公司工程管理部员工杜军的《我的焕新人生》,看一座老工业区如何在"碳"与"硅"的蜕变中,书写国企改革的新范式。
岁月回响——西三旗的"碳"基记忆
"忆往昔,建材制造筑基业;看今朝,科技创新焕活力。"杜军站在改造后的园区里,指尖划过一张1995年的厂区分布图。红色标记的几家金隅老厂,如星点密布在西三旗区域的这片土地上。
杜军回忆道:"上世纪90年代,这里还是传统的建材生产基地。"作为土生土长的西三旗人,他亲历了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工业记忆,明清驻军地的历史已成过去,这里发展成首都建材制造的重镇。
在杜军的记忆里,彼时的西三旗是名副其实的"建材城”,金隅集团旗下多座老厂在此扎根,混凝土搅拌声、机床轰鸣声交织成"碳"基时代的交响曲。这些"城市更新前的存量老旧工业厂房",烙印下一代人的青春。
破茧重生——41公顷土地上的"硅"基革命
2016年起,为服务首都"四个中心"建设,金隅集团陆续关停搬迁区域内的老工业企业,腾退土地约41公顷,打造总规划面积70万平米的中关村西三旗(金隅)科技园。杜军珍藏的规划图纸上,清晰地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规划变迁。
12万平米的金隅智造工场保留了老厂房"高挑高、高承重"的结构特色,转型为"大信息及智能制造"基地;40万平米的金隅智荟中心则以"尺寸舒朗、视野开阔"的空间,承载起"高端装备制造"的产业使命。
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,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面前:如何让这片土地不仅承载产业,更成为创新人才安居乐业的家园?这自然引出了下一个篇章,产城共生的探索。
产城共生——从"单一生产"到"多元生态"的跃迁
"职住平衡不是口号,是我们在图纸上画了又改的红线。"杜军翻开2003年金隅翡丽小区的规划图,黄色居住用地与红色产业用地的分区清晰可见。这正是文档中"产城融合示范区"理念的雏形。
如今的园区不仅有70万平米产业空间,更配建了2411套人才公寓、北大附西三旗分校、海淀医院北部院区(拟建),以及万象汇等商业配套,真正实现了"工作生活一步切换",这种"产业空间+配套空间"的布局,吸引了300余家企业入驻。
国企担当——"破"与"立"之间的城市更新方法论
站在金隅智荟中心的星空主题大厅,13米直径的穹顶下,杜军讲述着西三旗最深层的蜕变逻辑:"破的是高耗能的旧产能,立的是高精尖的新动能。"这恰项目"城市复兴标杆项目"的核心内涵,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产业基因的重组,从"三围尺寸"不变的老厂房里,生长出适配"小试中试、检验检测"的硬科技土壤;从五金厂的旧址上,崛起聚焦"AI与生物技术"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。
如今,园区知识产权总量超15000件,90%为发明专利,培育出旷视科技等独角兽企业,荣获"中关村特色产业园""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奖"等称号。这些闪光的成绩,正是金隅"碳硅蜕变"的最佳注脚。
夕阳掠过金隅智荟中心的玻璃幕墙,杜军的自行车铃再次响起。在他的办公桌里,珍藏着一份特殊的档案——2003年金隅翡丽小区的规划图纸。"这张图纸在我心中是西三旗腾笼换鸟的开端,"杜军说,"它记录着我们对这片土地最初的规划与期待。"
与这份档案相伴的,是杜军珍视的相册,里面记录着他在金隅建设西三旗的每一个重要时刻。"这个是我们当时商品房项目的开工现场,我在现场参与了开工典礼,"他指着一张老照片说,"这些照片就像一份特殊的档案,见证着我和西三旗的共同成长。"
七十载金隅路,四十载西三旗。从建材制造到科技创新,从工业锈带到双创热土,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蜕变,都在诠释着"金质一隅"的深层内涵,既要勇当城市更新的排头兵,更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助推者。在这里,每一份档案都是时代的注脚,每一处改变都是未来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