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CGT市场规模正向着2030年360亿美元目标冲刺,国家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规划更是将其列为重点发展赛道,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以“爆发式增长”的姿态,站上生物医药创新的核心前沿。
2025年9月12日至13日,2025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(CSGCT)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盛大召开。作为大会协办方,中关村西三旗(金隅)科技园,以“空间革新×生态赋能”双轮驱动,为产业破解发展痛点,助力CGT企业加速成长。
产业势头强劲,空间瓶颈成跃迁关键制约近年来,CGT产业已迈入黄金发展阶段,市场、资本与政策多维度合力,为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。根据沙利文资料显示,2025年,预计全球CGT市场规模为305.4亿美元;2020年到2025年,预计全球CGT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71%;中国CGT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模式,2025年中国CGT整体市场规模将为约25.9亿美元,2020年到2025年,预计中国CGT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76%。
政策层面的支撑更显精准有力。国家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CGT列为重点发展方向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率先试点开放外商投资,为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;北京市同步出台《加快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,海淀区则配套推出《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市区两级政策形成协同发力的“组合拳”,从资金支持、审批流程优化到财政补贴、人才落户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护航,持续为CGT产业发展扫清障碍。
但高增长背后仍暗藏多重挑战。CGT产业技术门槛极高,且受工艺复杂性、规模化难题、质控要求严等因素影响,产业发展面临不小阻力;同时,产业高度依赖生物、医学、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,我国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,资深专业人才匮乏,短期内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。其中,空间制约更是成为产业跃迁的核心“堵点”——GMP车间建设标准严苛,对承重、层高、通风、洁净度均有极高要求,后期运营能耗与维护成本同样居高不下;多重因素叠加下,众多CGT企业陷入“成长无地”的窘境。
双园联动发力,精准适配产业全周期需求
面对产业痛点,中关村西三旗(金隅)科技园构建“金隅智造工场+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”双园联动模式,以“生产+研发”双核心载体,构建覆盖CGT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解决方案与产业生态。
金隅智造工场
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
作为园区“生产核心”的金隅智造工场,其最大特色在于“先天基因”——脱胎于工业遗存的硬核物理条件,有着“高举架、高承重、无地下空间”优势。高达6.5米以上的层高(覆盖85%空间),让大型生物反应器等设备从容安装;1.6吨的承重性能,有效规避震动对精密仪器的干扰,适配小试、中试、检验检测及小规模转产需求,改造成本较新建厂房节省40%,可大幅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压力。
聚焦研发端的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,则是专业适配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引擎。依托中关村科学城资源优势,园区具备打造ISO5级洁净车间、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空间条件,以AI+合成生物学为核心构建“快研发、快生产、快临床”的短流程范式,企业研发成果可快速对接智造工场生产空间,协作效率较分散布局提升60%,为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关键时间。
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
从50-500㎡的研发孵化空间,到500-5000㎡的中试加速载体,再到5000-20000㎡的规模化生产基地,双园形成“弹性空间供给链”,精准匹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。更依托“硬件+软件+生态”服务体系,整合共性技术平台、“环保无忧”一站式服务、“金隅・海淀”科创基金等资源,让企业无需为空间、合规、资金分心,可专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。此外,园区10公里内覆盖6所高校、5所三甲医院,完善的人才公寓、商业配套与教育医疗资源,进一步构建起“产城融合”的宜居宜业环境。
CGT产业承载着破解疑难病症、守护人类健康的美好愿景,其发展不仅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突破,更是中国医疗科技迈向全球前沿的重要支撑。2025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已进入倒计时,中关村西三旗(金隅)科技园邀您共赴这场产业盛会,深入探索金隅双园矩阵如何以空间革新破解产业难题,以生态赋能加速企业成长,让我们携手同行,助力中国CGT技术从“跟跑”迈向“领跑”!